当前位置:首页 >影楼摄影 >摄影教程 >摄影新思路 相机下的另一种东方美

摄影教程 摄影新思路 相机下的另一种东方美

文章来源:快感乐园   我要投稿  









  7、柔光箱置于主体的左/右前方 (照亮主体面向那个方向),然后在柔光箱与主体之间放置一块大型透过物料 (例如窗帘、浴帘等等,面积比柔光箱要大即可),就可以造出犹如靠在大窗旁拍摄,有着很柔和的光线效果。



  对于 拍摄惯了繁华街道,高楼大厦。如今,摄影换一种新思路,一起去体会相机下的另一种东方美。


  1、专为拍摄珠宝首饰而设。主体放在一块反光板上,柔光箱置于主体上方靠后位置,然后在主体的旁边放置一块白板作补光。这样可以拍摄出闪亮的珠宝首饰,同时主体的影像会反映在反光板上。


摄影教程


白墙反光













  作品应该求异,审美需要包容








  这一节最后一张照片是关于人像的。这是一张环境人像,脸部的亮度明显需要加亮,虽然从稀疏的树叶间隙透出的天空完全溢出了,但并不用理会它。



















  一说摄影技巧,大家想到都是光圈镜头,快门曝光等。长久下来会感觉到乏味不堪。这倒不如尝试换个思路,或者能够体验相机下的另一种东方美。






影楼摄影





















六棱窗户



















  每一代人都有他的时代赋予的使命感也会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大概我们这个时代年青摄影人的使命感就是”变革“,尊重前辈的艺术成果的基础上,试图找回来我们一切曾经属于我们那份东方之美,一种”含蓄,婉转,悠扬,中正平和”之美。 但用东方哲学去谈的“美学”并非“西方意义上的”眼睛美学“ 东方美学更注重”人“的因素,是眼睛的,也是心灵的,需要理解,感受自然与环境的关系。 或许这种美,不够热烈,不够艳丽,却是可以直指人心之美。 以上一家之言,谈一些对美的认知,希望给更多朋友带来启发。


  9、专为拍摄静物而设。柔光箱设置方法与第一点相似,但重点是在柔光箱的发光面以黑色胶布贴上不同的形状,以控制光影投射在静物上时所形成的图案。例如,这里以黑色胶布在柔光箱上贴成一个「井」字,让红酒瓶好似靠在一扇窗旁拍摄。






















背光摄影






  2、主体面向与镜头成 90 度的方向,并在视线的前方放置柔光箱,就可以拍摄出主题的身体曲线。




  3、柔光箱置于主体上方靠前位置,而且尽量靠近主体。再在下巴位置放置反光板作补光,可以突出主体脸额的线条,又不会造成过深的暗影。







  6、柔光箱置于主体的左/右前方 (照亮主体面向那个方向),保持主体与背景不要太远,那就可以一支灯同时照亮主体与背景。











侧身摄影技巧







  美是内心的取舍,并非硬性的参数



















  5、柔光箱面向镜头,让主体立于柔光箱前作剪影拍摄。拍摄时Ev 调低 1-2 级,确保主体完全不受光,亦可让主体侧身拍摄,手臂撑在腰旁,突显出脸部与身体的曲线。





古色色香的古宅

































摄影作品













  我现在所理解的构图大概包涵了”线条,色彩,文化“元素的合理排序与取舍,这些东西可能并非来自什么硬性的参数记忆,而是一种”人“对自然环境以及对美的敏感度。这种敏感度的建立是长期的,是从漫长的,更是急不来的。




休闲的对话








  最终效果见上图,其中进一步增强了颜色和整体对比度。




















  对于摄影师来说,一套摄影器材就足够了,一盏灯一个柔光箱就能能够轻松搞定十种摄影效果,拍一整套摄影都不成问题。





















































优美的摄影









  人类漫长的文明史孕育了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自然造就了不同的审美与认知。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清朝社会体系崩塌,近代以来,人们在对待审美上貌似也爱屋及乌的一边倒。大环境的时代背景下,从科技到文化再到美学,一味模仿西方,以至于中国以及日本东方国家的很多有见地的学者都在著书感言担忧,东方美学逐渐沦为西方美学的奴隶。 小环境到一个一个小我,逐渐形成了一种”美“标准化,范式化,”中国式摄影“的扎堆模仿拷贝大概是一个表现。但庆幸的是一些七零后,八零后甚至九零后的有思想优秀的摄影师在各自生活,工作,文化领域尝试用不同的手法带入摄影, 让我们看到更多的不同的美。


  对于一个专业摄影师来说,一套摄影器材就足够拍摄出一系列好照片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影楼摄影,看看如何利用一套摄影器材,影楼灯配柔光箱如何拍出十种不同效果吧!













  借鉴西方美眼睛,建立东方美的自信


波澜的湖面




















  上图是第一张要演示的照片,时间仍然是黄昏这个最适合摄影的黄金时刻,主体是一丛芦苇。落日和背景天空构成整张照片的亮部,因为只有黄色能够在相当高的亮度下被保留下来,所以落日像个金灿灿的盘子悬在半空,除此,亮部没有什么需要强调的。所以第一步对于亮部的调整只是尝试恢复落日的细节,但这样的努力在大部分情况下是注定无法成功的,这次也不例外。




















































柔和光线



















  第二步你应该已经知道怎么做了,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选择的“填充亮光”的数值是48、“黑色”的数值是18。



  上图是一张关于荷花的照片,原片整个画面充满“浑浊”,感受不到丝毫的清爽明快。用ACR打开RAW文件会发现,高光存在部分溢出,尤其是作为主体的盛开的荷花花蕊部分;但暗部曝光很完美,保留了所有细节,这将为后面的调整带来很大的便利。













电影打光
























  8、如果想要拍出第七点的效果又没有合适的工具,则可以透过白墙反射光线拍摄。


  标准雷同,认知雷同,审美雷同大概是“中国式摄影”的原因。摄影本来是百家争鸣的艺术,用相机表达各自眼里的世界,分享各自世界里的艺术。雷同的原因是没有自我意识,相机永远只是一个工具,无论入门也好,高端也罢,工具是没法替代人思考的。自我意识是作品的灵魂,就如读读唐诗宋词,发现每一个诗人,词人的作品中的“我”的意识是永恒其中的。从李白的“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读到时 “傲气”;再到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嗅到的是“英气”;亦或者“白日依山尽,黄海入海流”这是大气;还有那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悲悯之气;


  在第二步,让少许阴影被裁剪掉,希望能够增强预期的效果,并且我认为丢掉部分暗部细节也的确实现了增强“通透感”这一目的,原因可以在上一节中找到。




静物摄影



































  大家的片子越来越像,今年某位大师发现一处世外桃源,明年那里就成了影友扎堆的乐园。最近微信朋友圈有一篇文章,对这种现象美其名曰“中国式摄影”。我想并不需要对这样现象去太多批判,一种新生的事物总是有个雏形和成熟的循环渐进的过程。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和如何一些问题,而不是一味指责与批判。当然,也欢迎提出意见与交流,微信:xicaophoto





























  而意境,是人心对事物的理解,则是过份强调”人“的因素。 人对文化的认知层次高低不齐,但一张很美的作品,博学者觉得美且可以说出一些原由来是相由心生的缘故,是美对他内心的映射。 而文化层次不高者也会觉得美,这是一种处于”人性“的淳朴的本真,对美好事物的感觉,有时反而更觉得是真实的美。


  4、常见于电影剧照的打灯方法,名为 Monster Light。把柔光箱面向主体置于正下方,主体同时面向光源。

























  这种效果只有“填充亮光”和“黑色”的默契组合才能获得,我不知道其中的根本原理是什么,但我乐意享受它所带来的好处。









古色花瓶





  相比较之下,西方美学的特点更多是科学的思维去看待美术作品,无论绘画,雕塑还是摄影。需要用科学的理论基础去分析哪里美,并列举出要素。 而东方美学的特点更多是用心去感受与理解,含蓄的背后是留出理解的距离,留白的背后是给出想象的空间。 前者更像是强调作品的艺术性本身,而我们的东方美学更多强调的是”人性“的露显。 这样拉出来比较并不是为了说明高低优劣,而且自然也没有办法去比较。你对我错是一种理工科学生常习惯具备的思维,在实验数据里这样看可能是正确的。 但用在文化艺术领域,用东方美学的观点去理解世界应该是兼具包容,吸收融汇,也就是 ”和“的精神。


珠宝摄影


  10、拍摄多人相片时,柔光箱置于约在主体与相机之间约45度的位置,距离需要远一点,而且照射方向不要直接面向主体,让光线平均打在众人身上。



  毫无疑问,暗部将决定整张照片的调子,如果你想制造压抑的感觉,无疑应该将整个芦苇继续压暗。但我认为这个调子不适合这张照片,明快的调子可能更符合这张照片的意境。这就意味着,芦苇所在的暗部除了应该增大对比度,同时应该大范围增加亮度。


宁静的村庄

















多人摄影












  当然,文人墨客的自我是大我,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我们可能无法企及。可是每个人再渺小,财米油盐之下还是有一个活生生的灵魂。卑微与荣耀只是针对入世而言,而在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完整的灵魂。作品应该是人灵魂的窗口,缘何成了攀比炫耀的垫脚石?网络时代造就了图片海洋的形成,本来应该百花齐放的世界,却成了就那几类题材相互模仿拷贝实则无趣。互联网时代应该造就一个敢于表达自我的时代,技术的高低来专业与非专业的训练与区隔,但对美的认知与理解并不专业与非专业之分,应该鼓励更多人去分享自己眼里的美,而不是用上一辈人那些硬性的保准去给年青人下更多的套,做更多的条条框框的标准。艺术的美不仅是需要传承,改需要变革与发展。















  第二步的获得主要是观念上的转变,如何调整“填充亮光”和“黑色”不是关键所在,因为后者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图4.22所示为一张高调照片,获得高调照片的重点在于暗部,而不是决定于亮部,这的确让人感到很奇怪。这也许又是一种假象,因为你查看芦苇所在的亮度值会发现,芦苇仍然处于整张照片中最暗的色调范围中。但现在我正需要这种假象。下面再通过两张照片的后期处理来说明,高调照片的“通透感”的获得在于暗部的正确调整而不是亮部。





突然脸部线条


  我曾经以为色彩是决定照片的美的因素,后来又以为是意境,最近几年学习了很多国内外建筑,设计等作品,顿然发现,决定美的第一因素只是构图。色彩多了而杂,但也会很美,敦煌壁画上的色彩不可谓不多,但不会觉得他很乱,颜色的排布与融合,让你觉得栩栩如生,浑然一体。实际这是一种色彩的分布于排序,也是构图的一种。传统构图认为是对 画面物体元素的取舍分布,我个人理解这种看法未必单薄了些,构图还应该包含进入色彩的构造排序,这当是完整的构图的含义。一张照片,即便拍摄画面简洁,如果色彩杂乱,却也不会显得简洁,所以,把色彩排序忽略谈构图是没有道理的。



柔光箱










官方微博:@全影网 https://weibo.com/7192com

官方微信:想在手机上获取最新鲜资讯吗?添加全影网官方微信:www7192com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果本站有涉及侵犯您的版权、著作权、肖像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0536-8337192),我们会立即审核并处理。

我要评论

当前已有loading...个参与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名企招聘

人才求职

婚纱摄影

人才网X 关闭

扫描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