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是另外一张需要制造虚假的暗部细节的照片。这是一棵落日映照下的古树,希望看到树干上能够体现岁月沧桑的质感树纹,而现在的原片在质感的表达上并不能让我满足。
用ACR打开RAW文件可以发现,RAW文件所具有的让人吃惊的宽容度几乎记录了从亮部到暗部所需要的所有细节,落日及其周围的区域存在过曝,但其中不存在任何需要恢复的细节;暗部存在轻微的欠曝,但完全可以恢复。
这是一张无论亮部还是暗部都需要具有良好细节的照片,因此,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将晚霞恢复成记忆中的灿烂情景。
调整过程中发现至少将“曝光”增加到0.20,不会对亮点的设置造成什么严重影响,然后为了保险,又将“恢复”增加到了20,这样就能够为亮部对比度的增强留下一定的色调空间。为了创造出需要的亮部对比度,将“亮度”减少到10左右,从而让落日在水面的反光从背景中突显出来(见图4.16)。毫无疑问,亮部对比度的扩展压缩了暗部原先占有的色调范围,暗部表面上看起来更糟了。
第二步是增强暗部。因为黑点已经被修剪,所以黑点的设置仍然不用优先考虑,重点还是暗部对比度。我一边向右滑动“填充亮光”,一边紧跟着向右滑动一点“黑色”,在“填充亮光”数值位于76、“黑色”数值位于15左右时,所有的暗部细节都得到了恢复,从黑暗中脱离了出来。
对比图4.15可以看出,此时获得的图4.17得到了明显改善。如果你特别看重暗部细节的表现,那调整到这一步基本就可以结束了。
但大家可以注意到,此时树纹的沧桑质感相比于原图有变差的趋势,那是因为暗部对比度占的比重太大了,而且是不分重点地扩展了暗部对比度;这不但对亮部细节的表现造成了影响,同时也对暗部细节自身的表现造成了影响。
于是,接着又进行了第三步,增加“黑色”,直到认为树干的纹理获得足够好的质感,数值是35,获得图4.18。图4.18中的暗部存在少量阴影修剪,部分修剪出现在纹理的缝隙中,陷入黑暗的缝隙衬托出了纹理的质感。
上图是最终效果,主要是进一步增强了颜色。这也许不是你中意的效果,甚至还认为比较糟,但这幅照片至少告诉我们,当一张照片的所有需要的细节都存在于直方图的两端时,那对亮部和暗部的处理应特别慎重,当无法做到保留整个色调范围的细节来获得需要的照片效果时,作出部分牺牲是值得的。如果必须存在牺牲,那这种牺牲必然要在亮部和暗部之间进行取舍,而经验是将这种牺牲留在暗部将可能获得意料之外的效果。
在ACR中,虽然控制暗部的主要是两个控件滑块,但我一直认为对于这两个滑块的使用过于保守了,很多人对“黑色”的认识停留在就是为了设定黑点,而对“填充亮光”的认识局限于认为它的设置就是为了恢复被修剪掉的阴影。
前面已经说过,对于暗部来说,很多时候设定黑点并不急迫,而修剪掉部分阴影反而能够制造细节被增加的假象,这两个都不应成为形成上述保守认识的主要原因。那原因是什么呢?认为暗部应该很暗,至少应该看起来很暗,这种观点也许才是更主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