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影楼新闻 >乡村婚礼有了面子少了里子

乡村婚礼有了面子少了里子

文章来源:   我要投稿  

今年60岁的刘博如,是大兴区北臧村镇北高各庄村土生土长的农民。从事婚庆司仪行当25年来,刘博如见证着农村的发展,却始终为农村婚庆中的种种陋习而苦闷。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烟花爆竹燃放无节制污染环境;各场婚礼千篇一律文化缺失……主持过千余场乡下婚礼的刘博如认为,农村婚礼上的陋习得改改了。

婚礼像走秀

新人难入心

“20年前,农村青年结婚请婚庆公司,那可是新鲜事儿。”刘博如说,1992年春节,他以婚庆公司司仪的身份在顺义主持了从业以来第一场农村婚礼,婚庆礼堂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除新郎新娘亲属外,前来看热闹的街坊邻居占大多数。那场景不亚于当时农村放露天电影。

现在可不同了,农村逢结婚必请婚庆公司。农民好面子,这是跟风和攀比思想在作祟。刘博如感叹道:“其实,恰恰是婚庆公司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村婚俗文化,一些农村婚庆老例儿慢慢丢失,演变成了走过场。”

前不久,记者参加一丰台农村朋友婚礼。婚礼设在星级酒店。婚庆司仪的如簧巧舌,明显是在重复曾在其他婚礼上已重复多遍的台词。和以往参加过的多场婚礼相比,从议程到台词,记者找不到农村婚俗的影子。

作为婚庆司仪,刘博如直言不讳地表示,他只要练好一套台词,甭管是城里还是乡下,他都照搬。眼下的农村婚礼,就像一场走秀,新人难以入心,受不到传统文化教育,只要不出娄子就皆大欢喜。

难觅锣鼓声

鞭炮排长队

“现在,农村青年喜欢扎堆儿节假日结婚。最让人头疼的是比着放鞭炮。”刘博如说,今年5月1日,大兴区北臧村镇农村回迁小区联港嘉园,6对新人结婚,从小区门口到大马路,排着队摆了二百多米长的烟花爆竹。新人一到,鞭炮乱鸣,比着看谁家的鞭炮响,谁家的烟花打得高。

北臧村镇砖楼村村支书孙英才描述,那天风大,烟花爆竹皮儿满天飞,半拉子小区烟雾缭绕,几乎家家门窗紧闭,生怕烟味儿蹿进屋里。本来空气已不堪重负,还这么玩儿命放烟花爆竹。

逢结婚大放鞭炮,联港嘉园不是个例。“黄村镇一村干部,儿子结婚,花两三万元买了一卡车炮仗,雇好几个人放。”刘博如举例说,农村结婚老例儿是敲锣打鼓吹唢呐迎亲,象征性地放一点鞭炮。如今,农村结婚不见锣鼓队,只闻鞭炮声。

人到礼得到

人情变了味

“从春节到现在,光份子我就随了5000多块。”孙英才说,今年春晚上有个小品叫《人到礼到》,太符合现实了。可在农村,别人给你下了请柬,你得带着份子去捧场,否则会被戳脊梁骨。

刘博如说,他见证了二十多年来的农村婚礼,场面是越搞越大,份子钱越随越多。从三五十元到现在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很多人都不堪重负。“结婚随份子,是中国传统;可拿钱随份子是近20来年才兴的。”刘博如说,上世纪80年代前,农村结婚,大家送脸盆、床单等生活用品以示祝福,体现的是邻里互帮互敬之情。现在农村随份子一律都是人民币,不仅是奢靡之风,主人也有敛财之嫌,人情大大变了味儿。

婚礼是文化

文明更持久

“婚礼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但随着社会的变迁,京郊农村婚礼渐渐演绎成了缺少实质文化内涵的表面文章。”如今已拥有一婚庆公司总经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婚委会副秘书长等头衔的刘博如说,老话讲“不结婚生子不知父母恩”,孝道是婚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今的婚礼上,孝道文化已被“挤兑”跑了。

“鞭炮打败了锣鼓,轿车挤走了马车,脸盆、床单被人民币取代。”刘博如这样形容当下农村婚礼中的陋习。

“婚礼不良习俗得以在农村蔓延,除农村人好面子、爱攀比外,婚庆公司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刘博如说,婚庆公司进村,只讲商业利益,缺乏传播文明的社会责任感。

砖楼村刚办完婚礼不久的小孙说,他原计划将婚礼花费控制在5万元以下,可在婚庆公司可劲儿“忽悠”下,额外多开支了2万元,根本抵挡不住婚庆公司策划出来的诱惑。

据调查,京郊仅大兴区婚庆公司已发展至一百多家,他们发现农民越来越有钱,纷纷下乡开拓市场。刘博如说:“作为传统民俗文化,婚礼应在优良的社会风气和市场秩序下,实现创新式理性继承。既不能丢失传统文化精髓,也不能盲目跟风,更不应该铺张浪费。”


官方微博:@全影网 https://weibo.com/7192com

官方微信:想在手机上获取最新鲜资讯吗?添加全影网官方微信:www7192com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果本站有涉及侵犯您的版权、著作权、肖像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0536-8337192),我们会立即审核并处理。

我要评论

当前已有loading...个参与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名企招聘

人才求职

婚纱摄影

人才网X 关闭

扫描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