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影楼摄影 >摄影技巧 >40年前,他就是摄影发烧友

摄影技巧 40年前,他就是摄影发烧友

文章来源:   我要投稿  

40年前,他就是摄影发烧友

胡祥同使用了多年的老相机

  数码照相机、手机等新型摄影设备的出现,让传统的胶片照相机逐渐尘封,成为许多摄影人的追忆。“科技改变生活”,用这句话描述摄影圈,很贴切,也挺无奈。

  “有相机,但是买不到相纸”,79岁的胡祥同老人现在就面临着这样的尴尬。

  1973年,胡祥同在书店买来一本《浅谈摄影》,开始了他与胶片照相机结缘的故事。

  上世纪70年代,拥有照相机的人并不多,谁要是能拿着相机在公园里拍照,拍照者也能成为一景,被众多的游园者围观。当时,胡祥同在军工企业做工人,白天上班干活,晚上到家就拿着《浅谈摄影》仔细研究。

  摄影是门实践的艺术,拿着“参考书”纸上谈兵可不行。单位的一位老师傅看他学摄影热情浓厚,便主动提出将自己的“海鸥203”相机借给他使用。“海鸥203”相机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其可折叠、携带方便、价格合理,深受当时业余摄影爱好者的喜爱。

  每逢周末,胡祥同就带着老婆、孩子到北陵公园采风、摄影,苦练照相技术。之后,厂里开大会、给先进集体拍合影这样的场合,胡祥同总是主动请缨,充当义务的摄影师。当时,买胶卷、洗相片的花费不低,但是胡祥同毫不在乎,按照他的话说,“只要能拍出大家都满意的照片,搭里多少钱都心甘情愿。”单位工会设有洗照片的暗室,工作闲暇,他还经常跑到这向单位的老师傅请教洗相片的技术。之后,他更是在家里辟出一小块空间作为“暗柜”,在家里冲洗相片。

  时间久了,胡祥同不好意思总“霸占”师傅的照相机,便托一位经常到上海出差的朋友带回一台功能更完善的“凤凰205”相机。

  胡祥同从小爱好体育,有了新相机后,他用镜头记录了很多精彩的比赛瞬间。“1999年,航空工业部举办青年友谊杯邀请赛,赛场就设在沈飞体育场。我站在球门位置,拍下了四名球员同时起跳争顶的瞬间。”胡祥同介绍,这张名为“争顶”的照片,先后被《中国体育报》和《沈阳晚报》采用发表,由此,他还获得了人生中第一笔稿费。还有一次,沈城一家商场内举办室内篮球赛,他举起相机记录了一名运动员反手扣篮的瞬间。胡祥同介绍,“这张照片极具动感,手扣在篮筐里,还可以感受到篮网晃动的力量。”后来,这张照片被放大成12寸的照片,张贴在商业步行街内。

  2003年,胡祥同成为《沈阳晚报》的通讯员,先后在晚报上发表了近百张照片。他表示,“体育之外,我也关注民生话题。胡同里哪有积水,马路上哪有坑洼不平,我就用相机把它记录下来。如果事情能因相片的展示而得到解决,也算是我尽的一份力。”

  现在,胡祥同也和年轻人一样,开始摆弄数码相机,说到这,老人还有一丝无奈。“前些年,国外的胶卷厂倒闭,现在市面上都买不到胶卷了,更别说用胶片相机拍照了。现在的相机固然好,色彩多,拍完了立即能在镜头里查看拍摄的效果。但内心里,我更喜欢传统照相机,因为从交卷感光到相纸成像,可以让拍摄者感受到参与制作照片的期待和惊喜。”


官方微博:@全影网 https://weibo.com/7192com

官方微信:想在手机上获取最新鲜资讯吗?添加全影网官方微信:www7192com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果本站有涉及侵犯您的版权、著作权、肖像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0536-8337192),我们会立即审核并处理。

我要评论

当前已有loading...个参与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名企招聘

人才求职

婚纱摄影

人才网X 关闭

扫描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