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者理论经常背的很熟,真的拍,还是很难把“一些教程干货”熟练掌握,就是看到很多,但还是很难说他会拍,这是为什么?
很多人关心摄影技术贴,简称:“干货”。其实所谓的干货,比如:怎么拍星空,怎么拍流云,怎么拍夜景,怎么拍人像,最好的寻找地不是专业网站,而是百度。你百度一下,铺天盖地的干货就出来了。
比如,我百度一下:怎么拍星空!约找到了646000个“干货”,大概可以阅读上十年也读不完。
但最近这一年多的不断摄影分享交流中我发现每天看“干货”的人,理论经常背的很熟,真的拍,还是很难把“干货”熟练掌握,就是看到很多,但还是很难说他会拍,这是为什么?
“干货教程”为什么经常看着好,却很难照搬?
我个人认为是“摄影经验”出了问题。我们拿技术理论派能理解的例子说下:比如,我们都知道拍流水用慢门,具体方法是,用减光镜,长时间曝光,就可以拍出流水如丝的感觉。这个方法的“干货”教程百度下,可以找到几万个。但问题来了,你会发现那些教程,有的作者用的是三级减光,有的是六级,也有不同的组合方式,还有不同的曝光时间,哪个是对的?
这时,初学者常常会不知所措。蒙对了,就会出几张不错的片子。蒙错了,就拍的惨不忍睹。
初学者会蒙掉,不知道哪个用哪个方式的原因是不知道原理,加之摄影经验不够。照着葫芦画瓢,按部就班还可以,拍摄环境和教程环境差别大时,就几乎很难出片。
我强调的技术修炼,并不是说要看多少技术贴。其实是扎实基本功,基本功怎么扎实? 就是经验是怎么培养,怎么来的,我说说我的心得。
比如,我会看到天气变化,摸相机随时在办公室窗口拍一张照片,下雨,下雪,夕阳,阴天,台风,都拍,时间久了,我不停的拍照,不停的总结,我对我使用的每个相机,在不同的光线,天气下,色彩和照片感觉有什么表现,就了然于心。 这就是经验,就是熟练工。熟练工有了,就是经验有了,再根据环境改变去拍摄,就容易多了。
如果说要把这个经验分享出来,其实挺难的,教程写的都是方法,但不是心得。 心得,是心里的感觉,是表达不出来的。我新买的富士X-T1,已经拍了大概1000张照片了,我还没有掌握这个机器的测光误差,这个误差就是在不同环境的光线下,测光的误差。我从不觉得哪个机器是万能的,包含所谓的顶级机器,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机器,机器都是僵尸,是人的经验和感觉给机器注入的生气。
比如,春秋战国时代,齐国有个“做车”的工匠,他说:我可以把我做车轮子的方法,做车的方法教给我徒弟。但最后一步把那个车轮子安装在车轴上,留多少空隙,我却没法传授,那是我的感觉,很难说出来的。
再比如,铁路施工大修时,经常会聘请做了一辈子的老熟练工人进行现场指导,这些老的熟练工人大都是小学文化的,或者初中文化。邀请他们过来是指导铁道学院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现场工作的,因为大修抢修时间紧迫,一段施工时间只有几个小时。铁路的曲线修复调整,很多大学生,研究生却不如老的熟练工人有效率,可以现场临场发挥,快速调整好,这是为什么?老工人干了一辈子了,很多时候不需要靠运算,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完成工作。这个感觉,说的清楚吗?可以把这个感觉具体量化出来吗?如果可以量化,铁路上那么多高级工程师为什么不总结一套理论公式,让年青人去学习?
还有,行军打仗,兵法都是说这个那个的,但真的完全照兵法来,就成了纸上谈兵的,好的指挥官都是根据五行变化随机应变的。你去问一个老将军,说怎么打好这一仗,可能吗?兵无常势才是王道,重要的是思想不变,“术”方法这个东西一直都在变的。
所以,不要以为这个世界什么都是可以量化的,什么都是可以说清楚的。我并不那么以为,虚虚实实才构成了世界与宇宙。有可以量化的,说清楚的,也有不能说清楚的,这才是真实,也是阴阳平衡的宇宙法则。一张照片不也是虚虚实实的最美吗?
说了一些经验之谈,希望对各位有用,但不要钻牛角尖才是。苦练技术基本功是不可少的课程,说这些,只是觉得有些干货其实没那么神,你真的理解曝光,测光原理的东西,都是举一反三的技巧而已。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吧。
官方微博:@全影网 https://weibo.com/7192com
官方微信:想在手机上获取最新鲜资讯吗?添加全影网官方微信:www7192com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果本站有涉及侵犯您的版权、著作权、肖像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0536-8337192),我们会立即审核并处理。
近日,2024至2025赛季国际雪联单板及自由式滑雪大跳台世界杯、
在影视制作、表演现场、综艺录制等高度协作的专业领域,无线通信
近日,亿欧智库发布“2024新国货CoolTop100品牌榜”报告及榜单,
扫描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