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热点话题 >“我们不会遗忘他们”——“寻访抗日大战潮摄影展侧记

“我们不会遗忘他们”——“寻访抗日大战潮摄影展侧记

文章来源:其他网络   我要投稿  

“我们不会遗忘他们”——“寻访抗日大战潮摄影展侧记


畹町桥,位于云南省德宏州南部,是祖国西南之门户,滇缅公路之锁钥,中印公路之纽带,320国道之终点。北抵昆明至上海,南下缅甸腊戍通仰光,逆西北上可达印度。1942年3月,10万远征军跨过畹町桥入缅协同英军作战。1942年5月3日,日寇以胜利者的姿态踏过畹町桥,滇西大片国土随之沦陷。1945年1月初,随着著名的黑山门战役和回龙山战役的告捷,中国军队将日寇从畹町桥驱逐出国门,滇西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我们不会遗忘他们”——“寻访抗日大战潮摄影展侧记

抗日老兵唐再新(原名吴仁新)和他的重孙女。

“我们不会遗忘他们”——“寻访抗日大战潮摄影展侧记


宛平城南墙至今保留着“七七事变”日军炮轰的弹坑。

   ■ 深圳特区报记者 韩文嘉 实习生 曾琪 邵思雯

   为正义长存,让和平永驻——在“寻访抗日大战场”摄影展现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涌上了每个参观者的心头。

   腾冲的国殇墓园里,刻有103141名远征军人名字的纪念墙;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拐”的天险;老兵们家中,泛黄的军人证和军功章……当历史的烟尘散尽,一幕幕带着战争印记的人和事物,随着记者的镜头重新浮现在人们眼前,沉重、震撼、直指人心。

   “这是一次让我毕生难忘的采访经历。”此次摄影展作品的作者、本报摄影记者丁庆林说,在这一次特殊的旅程中,经历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但当他面对着老兵们一张张沟壑纵横的脸庞,面对着一处处残垣断壁的战场遗址,所有这些困难和危险,都变得无足轻重。

   在两个月的采访中,他们总共采访了战争亲历者和抗战老兵29位,其中包括抗联最后的通信兵黄殿军,卢沟桥事变亲历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筹建人郭景兴,衡阳保卫战后坚持在敌后打游击的梁守好,还有国内唯一幸存的中国远征军坦克炮手杨舒以及松山战役中从卫生员到敢死队员的李文德。丁庆林介绍,这些战争亲历者中年纪最小的也已有八十二岁,有些人已经口齿不清,记忆模糊,但从他们口中传达出的信息都是同样的:一是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还有对入侵者的仇恨。“每每与这些老兵挥手道别,心头总会回想起那个让人百感交集的声音:‘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

   “我们不会遗忘他们。”参观展览的广东某预备役高炮团军人相京伟告诉记者,他认为,深圳特区报历时几个月,对这些老兵进行走访,收集和整理资料,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看看这些老一辈的无产阶级,尤其是这些抗战老兵,想象一下他们在这样艰苦的抗战年代是怎么过来的,对于我们这些现在当兵的人是一种激励和鼓舞。”

   在深大老师姚壹看来,此次展览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内容也很丰富。“说实话,这些抗战老兵年岁已高,甚至有很多都已经不在世了。他们的故事对于年青的一代来说都已经很遥远了,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他表示:“通过这次展览,不仅能让市民缅怀历史,以史为鉴,更是提供了一个平台让这些令人敬重的老兵讲述他们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光辉岁月。”

   本组图片均为摄影展作品 由深圳特区报记者 丁庆林 摄


官方微博:@全影网 https://weibo.com/7192com

官方微信:想在手机上获取最新鲜资讯吗?添加全影网官方微信:www7192com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果本站有涉及侵犯您的版权、著作权、肖像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0536-8337192),我们会立即审核并处理。

我要评论

当前已有loading...个参与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名企招聘

人才求职

婚纱摄影

人才网X 关闭

扫描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