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影楼摄影 >摄影技巧 >2015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纪实展单元

摄影技巧 2015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纪实展单元

文章来源:其他网络   我要投稿  


2015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纪实展单元


任锡海作品《十号大院——20世纪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印记》——这三层楼院里居住有五十多户人家,厕所和水龙等都是公用的。任锡海,原籍山东省掖县虎崖区大宋村。先后担任过青岛市文化馆摄影部主任、青岛市青年摄影家协会主席、青岛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青岛市文联副主席、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等;出版有《青岛印象》、《母亲的故事》、《经历摄影》、《波螺蚰子 五角大楼》、《十号大院》及《一个人的艺术史》等作品集。


2015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纪实展单元



大院的住房多为十几平方米一间,由于拥挤,不少事情得在户外进行。“1898年的《胶澳租借条约》开始了位于胶州湾畔小渔村——青岛村的城市化进程。20世纪初出现在小港湾北岸‘海关后’的几十所‘里院’为来自四乡的‘新移民’提供了安身的‘落脚地’,也为他们日后的发展标注了‘原点’。在当年的这些 ‘廉租房’和‘商住两用楼’里,‘新移民’经历着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任锡海说。


2015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纪实展单元


关在无花果树上的青岛啤酒。“20世纪初,父母从渤海湾畔的掖县先后来到青岛。1945年,我出生在“海关后”邱县路十号“德盛里”大院。作为“第二代”青岛人,我在“里院生活”中长大,我深爱着这富有温情的日子,并始终不肯离开”


2015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纪实展单元


回大院探望母亲的儿子吹起了小时候用过的笛子。“2007年3月,在新一轮“城市化进程的”的加速中,“海关后”的几十座“里院”开始拆除。2008年6月,十号大院的最后一位“钉子户”秋霞大姐的搬离,预示了延续百年的“里院生活”已成为不再的历史。”


2015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纪实展单元


大院人对下一代的教育十分重视,瞧这“未来的明星”多么有样。“1980年,在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蒋齐生先生的提示下,我开始用照片记录十号大院人和十号大院生。1999年“重阳节”那天,为纪念在大院生活了一辈子的母亲逝世一周年,我在在青岛栈桥回澜阁举办的《十号大院》摄影展获得观众和50多户邻居的好评。”


2015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纪实展单元


清晨,在走廊上边学边练的大学生。“2001年,《十号大院》在德国“徕卡•奥斯卡•巴纳克国际摄影比赛”中获优胜奖,在全国新闻摄影比赛中获“年度最佳专题图片奖”,在平遥国际摄影节被誉为“三个印象深刻的展览之一”。深受鼓励的我仍不肯离开十号大院,在与邻居的共同生活中继续记录大院的变迁。2007年3月至2008年6月,我记录了十号大院最后的日子”


2015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纪实展单元

钱海峰作品《绿皮火车》。


2015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纪实展单元
钱海峰作品《绿皮火车》。


2015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纪实展单元

钱海峰作品《绿皮火车》。

2015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纪实展单元

钱海峰作品《绿皮火车》。

2015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纪实展单元



肖全摄影作品《历史的语境与肖像》。肖全(1959—  ),1959 年生于四川成都,曾在海军航空兵部队飞行4年.1991年出版(<<天堂之鸟>>三毛摄影专集).同年底在台湾举办个人影展《象罔》。1992年在瑞士举办个展。1993年在法国参加摄影4人联展。之后十几年间,他曾多次参加并主办多个影展。2014年12月-2015年2月8日 成都当代美术馆个展《我们这一代-历史的语境与肖像》。2015年9月昆明,个展《镜随舞动》。


2015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纪实展单元



1988年,在一份由数页复印件构成的“杂志”《象罔》中,肖全被其中一张庞德(Ezra Pound)的照片深深吸引:典型的欧洲绅士——礼帽、大衣,在翻开的白色衬衫领口衬托下的细方格西装,还有一根手持的拐杖。这是庞德于1963年在威尼斯的照片,有时间痕迹的脸在这个古老的城镇环境的呼应下,构成了一个可以不断解读的形象故事。


2015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纪实展单元


之前,肖全很少看到过这类照片:平实而不刻意,却充满神话感。这张照片对于肖全来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深邃,无尽的孤独,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充满历史感,庞德那些特殊的经历以及他的复杂的文字,都给予了肖全深深的打动,anyway,这张照片呈现出来的神经末梢的感受性,构成了一种特殊的视觉刺激,促使肖全决意从此开始拍摄正在创造和书写历史的“我们这一代”。


2015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纪实展单元



那是一个渴望获取知识的年代,一本新书会引起的阅读和讨论热潮是今天的出版人和读者难以想象的。1985年赵毅衡编译的《美国现代诗选》出版影响了许多人,庞德的诗歌开始吸引中国的文学和艺术青年,所谓的“意象派”确实可以给艺术家诸多灵感和画面,而那首短诗正与肖全的工作主题暗合: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面庞的闪现;湿漉的黑树干上的花瓣。(赵毅衡 译)捕捉这些湿漉的黑树干上的花瓣,这是肖全摄影的秘密。

2015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纪实展单元


“人群”和“闪现”是基本的场景设定,这不是单个人的面庞,这是一个时代的肖像,是众生的写照,但一起都流逝得那么快,像是时间本身,只有最敏锐的眼睛和最敏捷的手可以把握到这些瞬间的“闪现”,把它们通过取景器、快门和黑匣中的银盐固定下来,而这些就是我们对一个时代残存的纪念。



2015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纪实展单元



肖全在文学、诗歌、音乐、影视、美术、演艺领域接触的“我们这一代”英雄人物不乏数量,他观察他们,并将他们的生活与工作记录在他的图像里,这些都构成了历史的语境的一部分。那些发生在街头巷尾的故事及其人物,仿佛能够让我们看到“我们这一代”的社会环境,这个环境甚至规定着我们的言行。可是,当我们去了解历史的时候,这些故事与人物同样也是历史本身。尽管千百个事件与人物都有自身的特殊性,但是,肖全在诗歌、音乐、美术、电影以及舞蹈的几个个案拍摄,的确能够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时代的气息”不是套话,是历史学“语境”一词的一个高大上的替换词,不过是要表达人类与生俱来的历史的同情心。肖全的摄影为我们提供的就是这样“历史的同情心”。


2015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纪实展单元



的确,肖全与他的镜头下的“我们这一代”是时代的孤独者,他们之间虽然来往有时,可是,急剧变化的社会使得每一个人的特殊语境变得更加的复杂,以致难以描述。也就是在肖全开始奔波于不同的城市的时间,艺术家张晓刚在一封给毛旭辉的信里也谈到了这个时期的孤独:“不论在腐朽的成都,还是在凄凉偏僻的重庆黄桷坪,我都始终摆脱不掉那种长期以来的孤独感。仍然是只有当摸起笔来时,才能暂时驱赶掉那日夜袭来的空虚和绝望。


2015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纪实展单元



“我们这一代”很早就懂得,拯救必须凭借自己的力量,凭借语词、凭借图像、凭借声音、凭借身体、凭借呼喊、凭借自己的一言一行。肖全的摄影以及他定格的图像就是自我拯救的路径。这个“自我”当然是“我们这一代”的自我,是一个时代的自我,就像孤独就是一代人的孤独一样。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这一代”的历史已经在个人的成就中定格,在肖全的图像中获得了一种历史的评估。


2015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纪实展单元



我们很难不说,肖全历经千辛拍摄的“我们这一代”是历史的肖像,不过,这些肖像不是真神,而是一个个满面尘埃、甚至遍体鳞伤的个人,他们欢乐,悲伤;希望、绝望;他们思想,迷茫;骄傲,沮丧;但他们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塑造自己,改变自己,用诗歌、小说、绘画、电影、舞蹈、音乐、图像来影响社会,成就自己,他们与这个社会和这个时代的人们互为语境,最终,他们共同塑造了一个时代,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历史记忆。


2015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纪实展单元



相信在多年之后,人们会一次又一次反反复复地感慨:肖全的摄影呈现了一个特定历史的语境和肖像。




官方微博:@全影网 https://weibo.com/7192com

官方微信:想在手机上获取最新鲜资讯吗?添加全影网官方微信:www7192com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果本站有涉及侵犯您的版权、著作权、肖像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0536-8337192),我们会立即审核并处理。

我要评论

当前已有loading...个参与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名企招聘

人才求职

婚纱摄影

人才网X 关闭

扫描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