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日本艺术摄影史二十四:数码的修改性与物质性
本文是林叶选译《日本艺术摄影史》系列连载第二十四篇。也是这个系列的最后一篇。转载自瑞象馆。原文标题为:《日本艺术摄影史二十四:数码相机的修改性、物质性与消除性、艺术性与信息性》。
日本摄影的鼻祖下冈莲杖
数码相机的修改性
数码相机开始普及的那个时候,将画像存入电脑病进行加工编辑这种做法就成为了流行。数码相机与胶片相机相比,在修改图像的自由度上有了长足的提高,所以,这就成为了一种特质而受到了关注。于是,积极地运用这种技术的艺术家突然之间就增加了。由于这种流行,对画像进行加工编辑就被当成了数码相机的特征。
对胶片相机持拥护立场的论者便对修改画像的数码相机产生了抵触反应。前面所引用的田中长德对数码相机的批判中,他认为对画像进行加工编辑之后的数码照片只不过是“计算机图形的一种‘绘画’,并不是‘照片’”,这种说法就是一个例子。而在《数码摄影》这本书,饭泽耕太郎所写的“与其说‘数码摄影’是一种‘新摄影’,不如说是一种‘新绘画’”这种观点也是一样。但是,认为对画像进行加工的照片不是“照片”而是“绘画”,这其实是一种老生常谈的说法。
马上想到的是,明治末期到昭和初期这段时期流行的绘画主义“艺术摄影”,也就是画意摄影。在这个时代里,批判那些模仿绘画的艺术摄影时,总是会说那样的照片不是“照片”而是“绘画”。颇有意思的是,饭泽耕太郎把画意摄影与数码照相机所拍摄的照片重合在了一起。他将摄影史的源流适用于数码摄影,认为“现在的情况与从画意摄影主义向现代摄影转变的那个时期不是正好重叠吗”,他把对画像进行加工的数码摄影称为“数码时代的画意摄影主义”。
但是,根本用不着举画意摄影的例子,摄影从一开始就是被加工编辑的。譬如,幕府末期-明治前期的商业摄影家,理所当然地对肖像照片进行修改,而给黑白照片上色做成彩色照片这种做法也是非常普遍的。另外,在战争时期,给坠毁的本国战斗机画上敌机的标志,或者把本国战斗机修改成将敌机击落的样子,并把这样的作品作为报道照片来使用。回顾历史就会明白,照片一直都是可以被修改的,在以前,是用绘画工具给它上色,用剪刀进行裁剪粘贴,或者通过暗房技术来加以修改,只不过,这样的行为在现在都是用电脑来进行操作而已。
说到底,只要想对照片进行修改,不管怎么样,都是可以做到的。可以说,这一种特质,在画像被定影在二次元的平面上那个时刻开始,就已经被预先包含在照片之中了。也就是说,摄影从它诞生那一时刻开始,就是作为一种可修改之物存在着的,摄影家们一直在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对照片中的画像进行操作、修改。
饭泽耕太郎写道,“主要是因为利用暗房技术进行的修改工作,在‘数码摄影’登场之前,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管是用照片蒙太奇还是画像的变形,“因‘数码摄影’的出现才成为可能的技法几乎没有”。这个观点是完全正确的。
尽管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也并不意味着,用新的软件对画像进行加工,表现本身就变成新的了。不管技术有多么新颖,如果制作出来的东西依然是古色苍然的话,那也只能说其表现的价值是低下的。对画像进行加工的摄影表现,从明治时代开始就已经被大量地进行尝试了,这种行为本身就算不上是新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对画像进行加工之后的数码照片,相比技术上的新颖,创作者的概念及美学才是必须被当成问题的。如果在这一点上不具备现代性的话,就算再怎么使用数码相机,也仍然无法超越战前的画意摄影作品。
物质性与消除性
以照相机这种机械装置为基础的摄影表现,始终是受到技术发展的影响。胶片相机与数码相机,在“利用机械装置制造出静止画像”这个点上是一致的,但是,制造画像的机械装置,在结构上是不同的。这种结构上的不同,就理所当然地会给摄影中的表现方式带来变化。不过,既然用数码相机拍摄也是摄影,那么必须以包含数码相机在内的方式来拍摄照片。
作为胶片相机相对于数码相机的特质而经常被提起的是“物质性”。当照片的物质性被强调的时候,存在于议论者心里的大概是原版照片这个概念吧。也就是说,是将原版照片所具有的那种物质性的手感,与数码照片这种电子信号的非物质性进行对比。然而,数码相机出现之前,也并不觉得胶片的物质性有被这样地重视过。照片的物质性难道不是因为数码相机的出现才重新得到重视的吗?
原版照片这个概念的普遍化,是摄影作品开始被美术馆收藏的1980年代以后的事情。在这之前,相较于原版照片,摄影杂志与摄影集这种印刷媒体才是摄影的主要发表形式。照片通过复制技术在社会上进行流通,比作为原版照片这种物质性的物品要来得更为重要。
因为照片也是一种视觉信息,所以在本质上是一种物质性较为薄弱的物品。以前,重森弘淹曾经提出一个观点,认为照片因为是实际事物的影子,所以是“物质的非物质化”,同时,由于这种影子又被定影在感光纸这种物质上,因此是“非物质的物质化”。总而言之,照片在具有“物质化”这个特性的同时也具有“非物质化”的一面。可以将照片当成是一半是“物质”一半是“非物质”的存在。
照片中的那种薄弱的物质性,与作为物品存在的绘画相比较,其结果就一目了然了。以前,本雅明将照片定位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相对于绘画鉴赏的一次性,强调了照片的复制性,这时候,他所关注的应该是照片“非物质”的一面吧。照片的物质性薄弱,是因为它所具有的复制技术这种特性,而原版照片的物质性,毋宁说是用来引发摄影作品中的那种像绘画一样的灵光。
摄影具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以一张照片作为结束的方向,另一个则是作为信息在网络中开放的方向。基于原版照片的摄影表现,一直是沿着前一种方向发展;而运用数码相机的摄影,则让后一种发展方向得到了飞跃式的提高。然而,由于摄影与生俱来地拥有了这两种发展方向,所以它一方面促进了“非物质的物质化”作为一张照片的完成度,另一方面也能够拓展“物质的非物质化”作为网络信息的可能性。
如果从复制技术这个点上来说的话,“物质的非物质化”比“非物质的物质化”更能够成为摄影的本质性问题。“非物质的物质化”到底是以被印刷出来的状态为目的的。尽管那些强调胶片的物质性的议论者,认为印制在感光纸上的物品才是真正的照片,但是照片本来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展示却是个次要的问题。特别是随着数码相机的出现,出现了不被印制的照片,如在网络上发布的或者刻录在DVD中的摄影集等。就算印制在感光纸上的这种做法是摄影的一种重要手段,那也只不过是一个选择肢罢了。
摄影的技术已经发展成为更有效率的传达手段。那么,从信息传递这个观点出发的话,不如说,照片的物质性是个不必要的元素,因为这对照片作为信息的灵活流通是会产生阻碍。数码相机将摄影从物质性中解放出来,因此,摄影本来所具有的“信息”这个特性就一下子得到了发展。
数码相机经常被批评的一个特性就是画像的“消除性”,这一点也与数码相机的非物质性相关。由于画像是电子信号,才让瞬间消除画像的这种技术成为了可能。可是,瞬间消除摄影画像是一件新奇的事情吗?胶片相机的话也一样可以在瞬间将画像消除的。譬如,尚未显像的胶片曝光在明亮的地方,整个胶片就全都感光,所拍摄的画像也会瞬间消失的。再或者,在显像的阶段,如果没有经过定影液的话,感光纸上的画像也会消失的。
回顾摄影的历史,就明白摄影画像是一种非常容易消除的东西。日本摄影的鼻祖下冈莲杖,在确立摄影技术这个问题上操尽了心,就因为摄影画像很难定影,也就是画像会立刻消失。摄影得到普及之后也还是如此,感光纸上的画像时间久了是会消失的。因此,近代西洋绘画的开拓者高桥由一,在诉说绘画对于摄影的优势的时候表示“照片这种东西,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失的”,而应该“把现在的情况描画成巨大的油画,就算到了千百年之后,也不用担心它会消失”。
以前,摄影画像很容易消失这个问题是摄影的严重缺陷,是一个应该用技术去克服的问题。可是反过来说的话,如果没有技术上的支持,摄影画像也就是一个很容易消失的东西。当然,这种情况与数码相机可以自由地将画像消除这种事情并不一样。但并不能说这两种消除性之间一点关系都没有吧。“物质的非物质化”的照片,本来就已经具有了消除性。过去,在技术力量低下的时代里,摄影所具有的这种隐性的消除性,因数码相机的先进技术而转化成积极的消除性。
艺术性与信息性
昭和五十九年(1984年),日高敏在《摄影将往何处去》这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如果新媒体社会得以实现的话,那么电子画像肯定就会大行其道,充斥于世间。那么,在那个时候,摄影将会变成什么样呢?/摄影将会留存下来。只不过,那个时候,与其说摄影是一个信息传递的媒介,不如说摄影作为一种自我表现的媒介,在艺术层面上会得到重视。也就是说,摄影不会以绘画的形式而是以版画一样的原版照片的形式留存下来。”
说到昭和五十九年(1984年),那个时候虽然有马维卡这种电子静态相机存在,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数码相机尚未出现。可是,日高敏非常准确地预言了胶片相机的未来。现如今,正如日高敏所说的那样,摄影的“信息传递的媒介”这一面,基本上转移到了数码相机上了。胶片相机中,最为必要的一点就是“作为一种自我表现的艺术层面”,即摄影成为了一种表现,成为了一种艺术。
拥护胶片相机的议论者,把身体性与物质性等作为胶片相机的特性提出,可这些特性都是与基本的摄影表现相关的性质。总的来说,胶片相机的优势,是能够在摄影表现的层面上找到的。不过,这样的表现层面,如果从信息传递这种实用性观点出发来看的话,也不能说是绝对不可或缺的。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胶片相机都具有一种对有效地传递信息构成障碍一样的性质。
确实,与数码相机相比,胶片相机是拥有一种作为独特风格与表现的深度。胶片相机不管是在摄影的阶段还是在印制阶段,摄影家的技术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坦率地反映出摄影家的主观意识与感性。总之,胶片相机与人相关的程度是很大的,这一点给创作表现带来深刻的影响。而数码相机,与胶片相机相比的话,与机器相关的程度比较大,在摄影创作上,与人相关的程度较小。不过,数码相机则明显更加便利,而且效率也更高。
虽然胶片相机与人相关程度比较大,但是,这也就意味着胶片相机的机械装置比较简单,所以在摄影以及现象上的操作也就比较麻烦。数码相机相对于胶片相机的优越性,也可以说是与胶片相机的效率较低有很大关系。不过,数码相机在追求效率性的过程中所抛弃的,正是胶片相机中效率不高的这一部分。
最终结果,现在的胶片相机与数码相机的对立关系,还是还原到了艺术性与信息性的对立上了。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摄影中同时具有“非物质的物质化”与“物质的非物质化”这两个层面的因素。一般情况下,摄影的表现层面,是以前一种性质为前提条件而成立的,而摄影的信息层面,则来自于后面一种性质。艺术性与信息性的对立,也就是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对立。
可是,艺术性与信息性的对立,早在1930年代的新兴摄影时代就已经存在了。那个时候,重视摄影的信息性的,是倡导“报道摄影”的名取洋之助与伊奈信男等人。他们在强调摄影的记录性的同时,也重视摄影的实用性,追求的就是通过印刷媒体,让摄影广泛渗透到大众之中。而另一方面,站在艺术性立场上的是中山岩太与小石清。尤其中山岩太,他注重的不是利用印刷技术产生的复制效果,而是认为单张照片所具有的独特风格才是摄影的创造力。某种意义上讲,胶片相机与数码相机的对立,其实就相当于新兴摄影时代中的艺术摄影与报道摄影的对立。与当时相比,摄影的技术虽然有了巨大的进步,可是相互之间的讨论本身其实并没有什么改变。
物质性也好,非物质性也罢,都是摄影与生俱来的特质。二者之间的对立,导致了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分裂。然而,这种分裂本身,可能就是胶片向数码转移过程中的一种过度现象吧。
今后,随着数码相机性能的提高,也许胶片相机所承担的表现那个层面也会被数码相机所取代吧。那么,数码相机就会成为理所当然,那么对此感到不适的人应该也肯定会减少吧。当初对数码相机产生抵触反应的摄影家中,有很多在数年之后就接受了数码相机。我们对摄影的意识是非常容易发生改变的,因此,我们应该会逐渐适应数码相机的存在。不过,到了那个时候,摄影表现又会变成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我们将会获得什么又会失去什么呢?
数码相机应该会诞生出胶片相机所不具备的新的表现可能吧。然而,不管数码相机再怎么发展,胶片相机所具有的摄影表现也并不会因此失去其自身的价值。胶片本身将依然会作为摄影表现的原点而持续存在。毋宁说,正因为是数码化高度发展的时代,我们才必须要重新回到胶片的原点,从过去摄影表现的遗产中进行学习。
官方微博:@全影网 https://weibo.com/7192com
官方微信:想在手机上获取最新鲜资讯吗?添加全影网官方微信:www7192com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果本站有涉及侵犯您的版权、著作权、肖像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0536-8337192),我们会立即审核并处理。
近日,2024至2025赛季国际雪联单板及自由式滑雪大跳台世界杯、
在影视制作、表演现场、综艺录制等高度协作的专业领域,无线通信
近日,亿欧智库发布“2024新国货CoolTop100品牌榜”报告及榜单,
扫描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