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影楼摄影 >摄影技巧 >谈摄影:叶朝晖谈“我们为什么摄影”(组图)

摄影技巧 谈摄影:叶朝晖谈“我们为什么摄影”(组图)

文章来源:其他网络   我要投稿  

(原标题:叶朝晖谈“我们为什么摄影”(组图))

谈摄影:叶朝晖谈“我们为什么摄影”(组图)


叶朝晖谈“我们为什么摄影”

谈摄影:叶朝晖谈“我们为什么摄影”(组图)


  叶朝晖 摄




  我为什么摄影?这个问题很好回答,也很难回答。我曾经是非常狂热的摄影迷,为了追寻所谓美的光影,没日没夜,风餐露宿。但是经历了多次的人山人海的摄影军团和千篇一律的“中国式摄影”以后,我迷茫了,我问自己究竟什么是摄影?我为什么摄影。


  1839年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宣布了摄影术的正式诞生。在遥远的往昔,人们带着敬畏的心情去看待摄影术: “这些影像不是物体的短暂的反映,而是固定的且经久的印记。它们就像一幅画或版画那样,可以从那些物体前取走。” 摄影是“摄魂术”,是“记忆之镜”。


  那么中国百年历史的影像记忆呢?


  在摄影术发明仅仅过了四年,一位法国的海关官员于勒·埃迪尔,带着当时最时尚的达盖尔摄影器材,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广东和澳门地区,拍摄了最早的中国影像。这些最古老的照片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因为每一个人都希望看到最早的影像,就像一个家庭希望看到自己的老祖先照片一样。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太平天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英国人约翰·汤姆逊带着相机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他不仅仅是一名旅行摄影师,更是一个带着自己的思考行走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观察者,他对中国社会的解析涉及方方面面。他用照相机记录了形形色色的中国人各自不同的生存环境。这些拍摄于1870年左右的照片,透过西方人探寻的目光,我们能看到今天的中国从哪里走来。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罗伯特·卡帕,1938年这位“历史上最伟大的战地摄影记者”来到了中国,当时正是中国抗日战争激战正酣的时候,卡帕拍下了一个中国士兵肖像坚强不屈的脸,成为当年《生活》杂志的封面人物,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抗战的决心,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


  1949年,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京沪之旅,就如他的名言“决定性瞬间”所揭示的真理一样,在四十天的时间里,他用他的相机见证了国共两党的决定性胜败。


  1976年,美籍华人刘香成与布列松一样,没有辜负历史的幸运。《毛以后的中国1976-1983》,这批记录“第二次解放”及启动改革开放的决定性年份的照片,为中国的历史关头留下了确凿而丰富的见证。


  历史穿越时间,时间与记忆在照片中会合。陈丹青感慨:为什么近百年来格外真实而准确的中国影像,其作者,往往是来自域外的人?


  中国有2亿人有照相机,3000万人是高级相机。


  拍的不好,是因为你离自己不够近;拍的不好,是因为你离生活不够近。

(原标题:叶朝晖谈“我们为什么摄影”(组图))

官方微博:@全影网 https://weibo.com/7192com

官方微信:想在手机上获取最新鲜资讯吗?添加全影网官方微信:www7192com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果本站有涉及侵犯您的版权、著作权、肖像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0536-8337192),我们会立即审核并处理。

我要评论

当前已有loading...个参与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名企招聘

人才求职

婚纱摄影

人才网X 关闭

扫描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