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影楼数码 >数码后期 >拍摄是谱曲,后期是演奏

数码后期 拍摄是谱曲,后期是演奏

文章来源:qazwsxed   我要投稿  

“大师,这片子拍的真好。”

“谢谢!”

“是不是调过了?”

很多新手喜欢这么问。

估计大师在屏幕前面能呕出一口血来。


为什么?因为两者对摄影的认知有差距。

这一讲做为第0讲,有着从无到有的意味。我不谈任何技巧和教程,而是通过普及一个正确的摄影知识,从而纠正大部分人的错误认识。

当然如果你不认同我的观点,也不要急于反驳,且听我慢慢阐述。

如果你感兴趣,想打好一个坚实的基础,

请逐字逐句阅读,细细品味!


一、摄影、前期、后期的关系


首先讲一下摄影的类别。

是的,摄影当然不仅仅是摄影,它是分类别的,

建筑、风光、人像、纪实、体育、商业、人体、动物、艺术、生态、静物等等等等,

这些都是摄影的种类。


接着抛出公式

摄影=P*前期+(1-P)*后期

这里的P指的就是所占的比例。


意思很明确,不同种类的摄影,P的值就不一样。

也就是前后期各自所占的比值的不同。


比如风光摄影,前后期的比值五五开;

拍摄是谱曲,后期是演奏


纪实摄影,前期占到了八九十;


拍摄是谱曲,后期是演奏


商业摄影,后期又可以占到八九十……


拍摄是谱曲,后期是演奏



那么人们是如何去控制后期的比例呢?

这又要讲到后期的种类。

首先,数码时代,图片由像素构成,

后期就是改变像素的过程。

其次,改变像素的方法又分好几种:

你可以改变像素的亮度;

你可以改变像素的色彩;

你可以改变像素的位置;

你可以生成新的像素;

你也可以去掉不需要的像素;

……

所以你如何、用什么方法控制像素,决定了你后期的力度。

纪实片,后期的空间小,可能只需要改变像素的亮度,来突出摄影主体;

商业摄影,后期空间极大,改变模特的容貌其实就是动了像素的位置,磨皮就是去掉了不需要的像素;

风光摄影,往往需要改变像素的色彩,以展现最美的景色。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亚当斯所说过的一句话:


恩……你该如何弹奏这首肖邦的夜曲……


二、为后期正名


“我原图直出,不需要后期!”

听到这句话时,新手露出崇拜的眼神,

而高手心里默念一句


我不是高手,所以我在这里只能告诉大家:

“任何鼓吹不需要后期的‘大师’,他肯定不会后期。”

再结合公式,那就是不懂摄影了。

当然“大师”也不是刻意要蒙蔽新手,因为他也不懂啊~

他们眼中的后期,可能就是经过了美图秀秀,各种加滤镜的软件所自动生成的惨不忍睹照片。

或者从Photoshop里走一圈出来的照片。哦,这个他们称之为P图。


要知道,

数码相机是一种利用电子传感器把光学影像转换成为“0”和“1”后存储在记忆体中的照相机。


如何存储这些数据便已经是一个后期的过程了。

打开你的相机,看到照片风格的设置了吗?


标准、风光、人像、中性……

锐度、反差、饱和度、色调……

这都是机子内赤果果的后期参数啊!

别以为都调到0就是什么也没改了,0也是参数,也是伴随着一定的机内PS的。


所谓的JPEG直出不过是将后期的主动权交给了你的相机而已。


可惜,机内PS不可能知道你拍的是什么,它不可能知道左边是山,右边是树,它只能根据通常情况预设一个较通用的值。

所以,很多人直接拍RAW格式,也就是放弃机内PS,事后自己决定怎样处理。

即使是RAW格式,在电脑上观看的时候,实际上也已经经过了后期,像是颜色映射、亮度映射等等,不同软件有不同算法,而且呈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有的软解出来的RAW看上去可能红色更艳,有的可能黑色更沉等等。

瞧,你能绕开后期吗?


“我不想后期,我只要最原始的东西。”

——这是另一个神论。

以为那“咔擦”一下,相机出来的灰蒙蒙的东西就是你要的原始的东西吗?

数码相机设计的初衷是什么?越是高级的相机,为的是更好的宽容度,是为了尽可能多的记录所有你所能感受和不能感受到的颜色!所以很多单反出来的RAW格式照片总是看上去灰蒙蒙的,那是为了提供更大的后期空间啊!

而相机的机内PS功能,是为了让你在相机内回放照片时有个初步的印象。

当然,若是仅仅为了拍照,没有较高的要求,机内JPEG直出也未尝不可。

而且现在很多相机厂商也把机内PS做的越来越智能了(比如某富和某徕)


我认为的摄影可以这么分为两种:

一种是还原你眼睛所看到的,

一种是展现你心中所想的。

我看到青山绿水,我拍下照片,然后去还原我的眼睛所看到的青色和绿色。

我向往干净的天空,我拍下照片,然后去让蓝天代替雾霾。


哦,当我提到数码相机的时候,肯定会有人跳出来了:

“那数码相机还没发明出来的胶片时代,不都没有后期吗!”

谁说胶片没有后期?谁说的?

且看此书名


暗房!看到没有!暗房!

胶片时代的后期就是暗房技术,只不过到了现在数字化了而已。

胶片时代,后期来自胶卷种类、药水、冲印方式等不同的方法,局限性很大。


当然每个时代都有大神的存在:

1860年,这张不是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至少,不全是。这张照片是由林肯的头,以及政客约翰•卡尔霍恩(John Calhoun)的身体合成的。


1935年,博古在遵义会议上被解除最高领导职务。后来,他就从照片上消失了。


最后,再看布列松最有名的一张照片


正是他提出了“决定性瞬间”的观点。

人们最后在他的遗孀的遗物找到了这张照片的底片——它被裁剪过了。


是的,所以我也一直强调,后期过程中二次构图显得多么的重要。


三、前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摄影需要后期,而不依赖后期”

显然PS万能论也是一种病,我们不需要正名后期的同时去贬低前期的作用。

前面提到器材了,

越是好的相机有着更大的感光元件、更高的宽容度、更低的高感噪点、更快的对焦速度、甚至是更好的手感(别笑,影响不小)

好的镜头有更大的光圈、更好的通透、更小的畸变、更少的偏色、更佳的锐度、更重的重量(误……)


又比如一个好的客片摄影师前期要做多少工作?

踩点、选景、找光、布光、调整参数、构图,

连模特的容貌、衣物、动作表现都是前期的一部分。

其实,当当是“布光”这一项,它的学习成本就比一般的后期技术要高的多。

毕竟,“摄影是用光的艺术”。


有的人说:“后期能解决的,就不要交给前期。”

——你的模特昨天吃小龙虾上火了长了个青春痘,这事找医生也来不及了,交给后期吧。

也有的人说:“前期能解决的,就不要交给后期。”

——你能不能P一下,让这只狼正面朝我啊。=_=#


当然也会存在既能用后期也能用前期解决的东西。

这事儿也好办,

有钱的用前期解决,没钱的用后期解决。

毕竟,“摄影是(把钱)用光的艺术”


四、结论


正确认识摄影是摄影的第一步。

前后期的完美结合才是一个完整的摄影过程。


不要说“摄影好难学啊,要学前期又要学后期。”

后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学,前期也不是你认为的那么简单。

摄影之所以为艺术,必然有它的复杂性。


我们希望提供最合适的(注意是合适,不是最好)的器材和方法,去支持前期的准备。(花钱)

同时,组织丰富的摄友活动,以老带新,是的,前期最好的学习方法来自现场和实践。(花精力)

我们还提供最简单易懂的后期教程,只需要在电脑前认认真真的学和练。(花脑力)


最后,一个人的审美非常重要,它来自你的阅历。

多读书,多走走,去看看这个美好的世界,多用镜头发现美。


官方微博:@全影网 https://weibo.com/7192com

官方微信:想在手机上获取最新鲜资讯吗?添加全影网官方微信:www7192com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果本站有涉及侵犯您的版权、著作权、肖像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0536-8337192),我们会立即审核并处理。

我要评论

当前已有loading...个参与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名企招聘

人才求职

婚纱摄影

人才网X 关闭

扫描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