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的过程是很复杂的,并不是每个细节都能被立即察觉。观赏者研究一张照片的时间越长,他所能发现的细节就越多。为了有针对性地利用这一点,摄影者应给予照片足够多的“侧面”。哪些照片需要更仔细地观看,哪些照片需要进行精神上的加工,哪些照片无需继续感知,哪些照片会令我们感到无聊或烦恼……这些都是由潜意识评价和最初的模式化认识决定的。蒙妮坦摄影学校教你如何用感知的方式体会构图的意义。那些新鲜的或者不同的事物尤其会引起我们的注意,而对那些经常见到的照片,我们很少会去认知。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以及对视觉习惯的刺激才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熟悉的事物会随着人们的逐渐习惯而消失,新的视觉风格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过时。
要辨认这张照片的主题并不需要看到整只长颈鹿。它皮肤的特殊图案和长长的腿都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模式化辨认。也就是说,通过主题的一小部分我们就可以辨认出整体。 但模式化认知的速度很快,明显快于阅读文本的速度,因此照片总是首先被我们感知到。仅仅在1%秒的时间内我们就可以看出照片的主题。在1~2秒钟内我们就可以完整地感知一张中等复杂的照片,然而在相同的时间内我们却只能阅读5~6个单词。也就是说,在相同的时间内我们能接受的图像信息比文字信息要多。 这一过程还取决于观赏者掌握的知识、养成的习惯,以及之前看过哪些照片。对于照片中的昆虫,生物学家会明显比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发现得快。作为摄影者,你可以通过不同的构图方式使观赏者更容易或更难辨认并理解照片的主题。
我们从此照片中看到的内容与我们的感知模式不同:房间的框架是水平和垂直的,我们所期待的是房间里面的人也笔直地站立着。然而他却以一个我们认为他一定会摔倒的角度倾斜站立着。即使你亲自经历过飞机飞行时出现的倾斜或是在拍摄中故意将相机倾斜的情况,也很难去调整自己固有的理解模式。 潜意识的评价 感知过程的第二步往往令人感到意外和困惑,初次听起来甚至觉得有点儿不合逻辑:在大脑还没有真正理解你在照片上所看到的图像之前,你的潜意识就会对照片本能地、不自觉地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所具有的过滤功能可以防止大脑超负荷思考,这一功能不仅用于感知照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其他事物上也会发生作用。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去处理所有接触到的信息,我们的大脑将无法应付这一巨大的负荷。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潜意识就会首先决定哪些照片是我们非常感兴趣的,哪些只需粗略浏览。 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的大脑评价一张照片是如何地迅速。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试验:将一些单独的、内容截然不同的照片组合在一起
摄影化妆培训,使观赏者只能在短时间内、在还没有进入有意识的阶段之前看到这些照片。试验证明,这样可以引发观赏者相应的情绪,如饥饿、恐惧、焦虑或者放松。 图像的评价过程概述:在你有意识地感知和看清照片前,无趣的照片已经在潜意识中被感知、评价和过滤掉了。你所看到的图像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已有的感知模式,大致决定了你接下来将如何欣赏一张照片。只有当感知过程没有中断,图像才可以引发人的联想和情绪,并在记忆储存后持久地影响观赏者。 模式化理解 经过这个步骤后,大脑才会真正开始理解并有意识地去了解照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在这种模式化的理解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会将图像与大脑中已经存储的感知模式进行比较。这一比较过程是大脑自动进行的。或许我们看过某个主题一次后,就已经能够清楚地了解了其意义—例如埃菲尔铁塔或者某个特定的人。或者我们也会在图像和我们大脑所存储的模式之间进行类比,将已有的感知模式以及我们所掌握的知识传递到类似主题上。即使我们之前从没见过眼前的样本,我们也能够认出它们,比如一棵树、一张桌子或者一种动物。
这张红玫瑰的照片没有什么奇特、新颖之处,与人们从成千上万的类似照片中看到的图像相比也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对大多数观赏者来说,这张照片中的内容与自己已知的感知模式一致,是对固有思维的确认。如果我们在图像中看到的内容与我们已知的模式一致,那这就是模式一致。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看到的所有东西都与我们的经验相符,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其归类,这样我们就没有理由再继续看下去了,这样一来感知过程也就到此为止了。这些作品的作用就是强化我们现有的认知模式,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就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不断重复的广告(本身越来越糟糕且令人厌烦)之所以能成功也正是基于此原因。这样的照片我们经常能够见到,但是想要将每一张照片都记住是很难的。 如果某幅图像与我们已知的模式略有不同,我们就会感到惊奇或困惑,从而就会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去研究该图像。这种由精神激发所造成的结果就是:我们不仅会花更长时间去研究该图像,还会更好地记住它。通常来说,额外的信息会扩展我们固有的认知模式。因为大脑会将微小的、非基本的革新理解为附加信息。如果我们所看到的图像与我们大脑所储存的模式有显著的差异,那就是另一种情况了。大脑遇到了理解困难,必须很费力地去领会图像的主题,而在此过程中我们的大脑常常会进行一些转换。这些强烈的刺激对我们固有的知识提出了质疑,这时我们就会尝试对固有的模式进行改变。然而这并不是一条必需的规则,因为一个人的世界观一旦形成,通常会更加倾向于保护自己的世界观。这样的后果就是我们会拒绝感知或是中断感知。 当我们看到的图像与我们已知的模式完全不符时,我们将其称为无关模式,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会造成感知中断。例如,面对完全模糊或者抽象的图像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只有在特殊的感知动机下,如欣赏名人作品时我们才能更多地去关注或研究这些图像。 其次,除了个人品位以外还有一些因素会关系到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归属,这些因素会被群体中的大部分人接受: 一个人属于哪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常常会直接影响他喜欢哪些主题和图像语言。如果照片中间有一只在夜幕下张着嘴鸣叫的鹿,六十几岁的老人肯定会比十几岁的少年更喜欢这幅照片。正因如此,改编自漫画的电影《罪恶之城》更受动漫迷和科幻迷的欢迎,而不是魔幻迷。 所有的文化都有共同点。例如,人们在阅读时所采取的阅读方式会使其习惯这个方向上的运动,如果运动方向相反,他们就会感到不自然。然而某些颜色和颜色组合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则取决于我们生活在哪里。我们认为,很平常的德国大城市中的日常生活场景,对一个亚洲稻农来说肯定是陌生的、超现实的。相反,关于非洲沙漠、热带雨林或者中国渔村的照片,对德国人来说充满了异国情调和未知的魅力。
一个人是否能理解一幅照片,还取决于他作为某个社会群体或阶层成员所掌握的知识: 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Douglas Adams)的每一个粉丝都能立即理解这张照片的含义(左上)。对亚洲文化有一些了解的人看到这张照片可能想到某种象形文字,而一位园丁则会想到某种蠹虫(左下)。要理解右边两张照片,则必须了解艺术家昆特•德姆尼西(Gunter Demnig)的雕塑风格(右上),同时还要了解维也纳的斯蒂芬大教堂(Wiener Stephansdom)(右下)。 作为摄影者,所有这些观赏者的个人喜好,你在照片构图时都可以有意识或本能地考虑一下。这样,你拍摄的照片就更易引发观赏者特定的想法和感想,从而达到某种特定的效果。如果你的照片是要服务于某些特定的目标群体,这种方法就非常重要—例如在广告或静物摄影中。 总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些自由职业的摄影者会将某些图片共享网站的点击量作为其图像选择和图像语言的目标,但如果你主要是想为自己拍摄,你可以只考虑自己的个人品位,它可能符合一些观赏者的品位—但也可能不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