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妮坦摄影学校 带来 X1与 X100全面对比评测 在遇到富士X100之前,笔者一直迷恋于徕卡X1,其简洁优美的机身设计、出色的成像品质以及“可乐标”背后的深刻内涵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我。但当X100出现时,当初对X1决绝的意念开始动摇。近似的光学指标(都采用1200万像素APS-C画幅传感器及35mm等效焦距的定焦镜头),同样复古并强调品味的机身设计……X100会是一部比X1更值得购买的相机么? 不可否认,X100的外观设计实在太有范儿了,看到它的第一眼会有种时空逆转的感觉,就仿佛回到了上世纪60年代。而且更重要的是,X100无论在操控还是取景的感受上也和经典的旁轴相机近似。 但是,如果你认为X100是比X1更具复古情怀的相机,那可就错了。实际上,X1是徕卡为纪念其135原型相机而推出的相机,其与徕卡之父奥斯卡·巴纳克在1914年制作的原型徕卡相机非常相似,而X100所模仿的当代旁轴相机则要等到50年代才开始出现。 一边是充满历史内涵的“可乐标”,一边是更具时空穿越感的“伪胶片”,你会选择哪一台?实际上,如果仅看外观,笔者个人也很难做出取舍,因此才会有接下来的各种对比。材质、可靠性及工艺对比 X100和X1都在机身显著位置标明了产地,颇有些针锋相对的意思,那么到底谁更胜一筹呢?徕卡X1/富士X100同场景等比对照图 X100和X1的机身上下盖以及机顶拨盘都是全金属的,其中X100机身上下盖之间的部分为包裹蒙皮的塑料,而X1中段蒙皮背后同样为金属材质,仅LCD周边为塑料。因此从机身强度上看,X1要高于X100。 不过在镜头部分,X1开机之后镜头会伸出,而X100不管开机还是关机,镜头长度都不会改变。另外,X100的镜头外壳是如假包换的金属材质,且带有金属变焦环和金属光圈环,而X1开机后镜头伸出的部分为塑料材质。从这两点来看,X100在可靠性上要高于X1。徕卡X1/富士X100细节对比 X100X1徕卡X1的另外两个细节随机附带徕卡工程师的亲笔签名检验卡,下面的一串数字是领取免费Lightroom的编码,可惜在我国正版软件没什么吸引力。徕卡X1的充电器采用可更换插头的设计,且随机就提供了4种插头,因此在全球绝大部分国家及地区都能使用。 在机身的细节处理上,实事求是地讲,X1的整体质感明显高于X100,包括机身蒙皮的细腻度、接口盖、按键以及接缝的处理等都体现了德国制造的实力。同时,X1的随机纯皮背带同样做工精细(徕卡随便一条皮质背带的价格都要超过800元)。当然,这与徕卡的奢侈品定位也有关系,其对一切细节的处理完全是不计成本的。而X100虽然同样做工精良,并采用了金属兼内部植绒的镜头盖,但毕竟自身结构上要比X1复杂,因此其要想在细节上达到X1的水准就要付出数倍于X1的成本。考虑到X1与X100不同的市场定位以及本身复杂程度上的差异,笔者对X100在细节处理上败给X1表示理解。手感、屏幕与操控效率对比 X100重445g(含电池),三围尺寸是126.5×74.4×53.9mm。而X1仅重330g(含电池),官方宣称的体积为124×60×32mm。需要注意的是,X1的官方体积是不包含镜头凸起部分的体积,如果包括镜头凸起部分,则X1的厚度在50mm左右,且开机后的厚度更将达到70mm左右。因此,从便携性的角度讲,X1其实并不比X100强多少。 至于握持的稳定性,可以说两款相机在双手把持下的感觉都差不多,但如果是单手持机,则机身较高、手柄更宽大的X100明显要优于X1。当然,X1也能够通过安装专用的手柄来提升手感,只不过这个手柄的售价超过1500元,而且除了没有任何附加功能外,它还会对更换电池或存储卡造成影响。关于屏幕显示效果: X100的2.8英寸/46万像素LCD虽称不上顶级,但相比X1的2.7英寸/23万像素LCD还是要精致、细腻的多,以下是相同条件下、使用相同相机拍摄的X100与X1的屏幕显示效果截图:X1X100 点击可查看LCD显示效果特写照片 不过,虽然屏幕精度不及对手,但X1的屏幕带有明显的蓝紫色镀膜,而X100的屏幕则似乎没有任何特别处理。关于曝光控制不得不说的事儿: 初次见到X100和X1,你一定认为X100的操控界面要比X1强大,抛开富士首创的光电混合式取景器不谈(这部分将在下面单独介绍),它还比X1多出了手动对焦环、可1/3档调整的曝光补偿拨盘、AE/AF锁定按键、一键RAW以及一个可自定义功能的Fn按键。但实际上,X100真的比X1更好操作么? 虽然X100带有独立的光圈环和快门拨盘,但它们都只能整档调节(快门拨盘还只能290度受限旋转),在M档下遇到需要精确曝光的情况还需要利用十字键拨盘(负责精确调整快门)或者是拇指拨盘(负责精确调整光圈)进行精确调整,且无论十字键拨盘还是拇指拨盘都只能进行上下2/3档的调解,如果调节跨度超过1档还需要重新调整光圈环或者是快门拨盘。另外,X100在光圈优先下只能使用整档光圈,不能微调,在快门优先下同样如此,而在P档下也不能选择光圈/快门组合调整。怎么样?听着累么?别急,还没完呢~ 前面已经提到,X100的最高快门速度是受到限制的。具体来说,你要想使用1/2000秒的快门,那光圈就不能设定在F2-2.8,要想使用1/4000秒的快门,那快门速度就不能设定在F2-5.6。如果设定了超出此范围的光圈/快门组合会如何?不如何,照样能拍,就是可能出现曝光不足而已~ 反观X1,其光圈和快门拨盘都可以无限旋转,而且虽然其最高快门速度只有1/2000秒,但却不会受到任何限制。同时,X1的光圈拨盘本来就能进行1/3档调节,因此在光圈优先或者M档下可以快速精确地调整曝光。当然,在快门优先模式下,X1也有和X100相同的问题。不过在P档下,X1可以通过十字键拨盘快速改变光圈、快门组合,这无疑大大提升了自动模式下的可控性。 另外,这两台相机虽然都带有十字键拨盘,但手感却大相径庭。X100的拨盘不知道为什么设计的那么小,而且小就小吧,上/下/左/右还都有用,中间还来了“菜单/确认”键~这样紧凑的设计让你想不按错都难~ 说了这么多,到底X1和X100谁的操控效率更高?请看我们下面特别设计的一系列速度测试: 以上测试不仅仅是按下按键或转动拨盘,然后记录时间那么简单。实际上,从“删除照片”开始,所有的时间计算都是从正常握持相机准备拍摄的状态开始,也就是正常持机状态刚一改变就开始计时。这样做不仅能够反映相机本身的响应速度,而且连相机操控界面的布局影响也能计算在内。 从测试结果看,X1和X100可谓各有胜负,但不管是X1还是X100,它们的操作效率都远不及目前的主流入门单反。尤其是X100,除非你只用P档,否则真能把你急死。而且,X100的照片存储时间也长的吓人,JPEG+RAW居然要5秒多的存储时间。另外必须说明的是,这两台超级DC的对焦速度也实在是不给力,别说是同价位的入门单反加狗头,就连很多小DC都要比它们快得多。X100独门绝技:光电混合式取景器 X100相比X1的最大优势就是富士首创的光电混合式取景系统,它以创新的结构设计将90%视野率/0.5倍放大率的光学取景器与0.47英寸/144万像素的电子取景器融合到一起,在实际应用当中,这个混合取景器将带给你非常震撼的感受。而X1只能外接光学取景器(售价超过3000元),且外接的光学取景器中不能显示任何电子信息。下面将向各位详细解读X100的光电混合式取景系统: X100的OVF/EVF光电混合式取景系统与传统旁轴取景系统的结构对比如下:▲传统的旁轴测距式取景系统▲X100的光电混合式取景系统 上图可见,富士的混合取景系统通过一个分光棱镜可以将光学取景器
摄影化妆培训中的影像与来自EVF(144万像素)的信息进行混合,之后再呈现到使用者眼前。▲光电混合式取景模式下的光路说明 X100光电混合式取景系统实际应用效果如下:▲可直接显示各种拍摄参数,对焦点高度可调,就连直方图和水平仪也能显示 另外,X100也可以直接使用高达144万像素的EVF进行电子取景,而光学与电子的切换是通过位于X100镜头左上角的拨杆。▲纯电子取景模式下的光路说明▲光电混合与纯电子取景切换示意 光电混合取景器第一眼看上去真的很震撼,在真实影像前加入各种拍摄参数、甚至是水平仪等电子信息就好像宝马7系上HUD抬头数字显示功能(将一些行车信息直接投射到风挡玻璃上)给人的感觉。关于水平视差校正的问题: 另外,对于旁轴相机的水平视差校正问题,X100能够在判断出焦点距离后自动修正混合式光学取景器里面的电子对焦框。比如在无线远处合焦,则取景框位置不变,但如果合焦点比较近,则电子对焦框的位置将在合焦的一瞬间向右下(右下就是镜头的位置)做出一定的偏移,且对焦距离越近,这个偏移量就会越大,如此一来便可保证取景框中的内容不会与拍摄的照片产生太大偏差。▲上图表现了对焦距离变化时,白色电子对焦框位置的变化PS.需要注意的是,在微距模式下,由于取景框可能超出偏移的范围,因此X100将自动切换到电子取景器模式。画质篇:叫嚣阶段 富士X100和X1都采用了1200万像素级的APS-C画幅CMOS传感器,而且两者也都采用了焦距近似的高品质大光圈定焦镜头,其中X100搭载的是带有超级EBC镀膜技术的富士龙23mm F2镜头(6组8枚镜片结构、内含1枚非球面玻璃注模镜片、采用9枚光圈叶片、最近对焦距离为10cm),而徕卡X1则采用一支ELMARIT 1:2.8/24mm ASPH.镜头(同样是6组8枚镜片结构、内含1枚非球面镜片、光圈叶片数量为7枚、最近对焦距离为30cm)。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X100支持HD摄像功能,且摄像过程中支持连续自动对焦。同时,富士还特别说明X100的CMOS传感器专为其镜头进行了优化设计。关于X100的CMOS传感器: ▲X100的CMOS传感器改良了微透镜设计,并对周边微透镜布局进行了优化,具体如下:▲微透镜曲率变小,这等于变相提升了开口率,减少了有效光线损失▲X100传感器中心的微透镜布局▲X100传感器边缘的微透镜布局,这显然将大幅改善周边成像劣化的问题(此设计不禁也让人想起了柯达公司提供给徕卡M8和M9的那两块传感器) 至于徕卡X1,除了其品牌本身几乎就是高画质的代名词外,大家还可以看看用在徕卡M旁轴上的那支M卡口ELMARIT 1:2.8/24mm ASPH.要多少钱。▲必须注意,虽然光学参数近似,但X1的24/2.8和M 24/2.8在光学结构上并不相同 显然,X100和X1都有自己值得炫耀的光学资本。但现在,请二位停止叫嚣,进入实战。感光度对比(RAW直出JPEG):(左边是X1,右边是X100) ▲富士X100使用RAW时只能设定ISO200-6400,扩展出的ISO100和ISO12800只能用JPEG X100的高感光表现令人吃惊,其在ISO800下的画面纯净度几乎和X1在ISO200一样,且ISO1600下的样本相比ISO800时并没有明显的劣化,细节保留也很出色。不过从ISO3200开始,X100出现了轻微的有色噪点,ISO6400下出现较明显色彩漂移,而经过机内处理的ISO12800样本虽然细节损失严重,但却没有出现色彩漂移问题。 反观X1,虽然它从ISO800开始就出现了较明显的颗粒感,但其无论如何提升感光度也没有出现有色噪点或者色彩漂移。同时,其噪点的分布极为均匀,且自始至终都保持了出色的锐度表现。可以说,X1的ISO3200样本也是具有极高使用价值的。 仅看切片你可能无法理解笔者的评价,因此如果你对X1和X100的原始样本感兴趣也可以下载原片:
X100的感光度样本(RAW)、X100的感光度样本(JPEG)、X1的感光度样本(RAW)、X1的感光度样本(JPEG)。画质实战:畸变/失光、色彩及其他对比畸变与失光对比:X1 X100F2F2F2.8F2.8 F4 F4 F5.6F5.6F8F8F11F11F16F16 由于都采用了高素质的定焦镜头,X1和X100的畸变控制均属出色,其中X1表现出极轻微的桶形畸变,便性比率仅0.88%,而X100则表现出轻微的枕形畸变,变形比率只有0.86%。但在周边失光的问题上,X100的表现则有些差强人意,全开光圈下的周边失光现象非常明显,而且不管怎么收缩光圈,其中心和边缘也依然存在落差。反观徕卡X1,它除了全开光圈时有较明显的周边失光外,其他各档光圈下的周边失光都不算明显。色彩表现: 我们使用imatest对X1和X100拍摄的ColorChecker色彩标板(RAW直转JPEG)进行了色彩倾向性分析,结果显示富士X100的色彩表现力超出sRGB色域32%,且X1也要超出26.7%。而从理想色彩值(方色块)和实际拍摄值(圆色块)的对比可见,两者都着重于暖色系的表现力,但X100要比X1更加倾向于冷色调。抗眩光对比:X1X100光圈:F5.6光圈:F5.6 X1和X100在面对我们等效1500W的日光灯时都出现了眩光,但感觉X100的眩光要更规律一些。散景对比: X1 X100光圈:F2.8/背景距离:2米/焦点距离:30cm光圈:F2/背景距离:2米/焦点距离:10cm 由于X100拥有更大的光圈和更近的对焦距离,因此可以实现比X1更极端的背景虚化效果,但如果是拍摄相同对焦距离的主体又会怎样呢?X1X100 光圈:F2.8/背景距离:2.5米/焦点距离:30cm光圈:F2.0/背景距离:2.5米/焦点距离:30cm 从拍摄条件更为近似的情况看,X100虽然带有9枚光圈叶片和大出一档的光圈,但在弥散圆的表现上并没占到便宜。从中心至边缘看得话,会发现X100的弥散圆更早的出现了变性的问题,且最周边的弥散圆形状已经达到了夸张的程度。微距对比:X1X10030cm10cm X1只能达到30cm的最近对焦距离,也就是说,除非你脸够小、胳膊够长,否则想给自己来个大头照都费劲。而X100呢?当它在微距模式下时,如果你突然想要拍摄远处的主体,那么对不起,X100总是会提示你合焦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