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紫边往往出现在大光比或者大反差的场景里,会在照片上亮部与暗部交界处出现的色散。紫边是最容易影响到画质的一种不良现象,紫边的出现与镜头的光学结构有关。笔者特意找到一个光比很大的场景,来看一看这两支镜头的紫边表现如何。(图左为尼康AF-S70-200mmf/2.8EFLEDVR,图右为腾龙SP70-200mmF/2.8DiVCUSDG2)
MTF曲线
测试原图:
发布完了高像素EOS 5DS双子星之后,佳能下一轮的单反更新工作暂时就只剩下新一代EOS-1D X和EOS 5D Mark IV(5D4)了。而CR从一些匿名来源收到消息称,已经有摄影师拿到5D4原型机进行测试,而正式发布则要等到今年第4季度。
从上面的MTF曲线看,其曲线表现与电磁炮的分辨率水平相当,甚至还超过了电磁炮。笔者认为这两支镜头绝对值得PK一下,因此在下面我们也对两支镜头的性能作了一番对比。为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它们的成像性能,机身采用了尼康D810,机身默认设置,RAW格式后期转换JPG。
本次测评为了能够最大程度的给读者展现腾龙镜头的性能,特意找来了尼康刚发布不久的AF-S70-200mmf/2.8EFLEDVR进行直接对比PK,希望能通过测试让各位心里有一个数。下面请先通过参数对比表来大致了解一下它们的基本情况:
镜头的前部滤镜口径为77mm,这也是市面上所有70-200mmF2.8的标配。笔者注意到在镜头前后卡口部位都配备了防尘防滴溅的橡胶圈,说明这支新款镜头具备了一定的防护能力。
4画质进一步得到提升
新款的SP镜头设置了很多快捷功能钮,包括了防抖开关,防抖模式选择,自动手动对焦切换,对焦限位选择。这些基础功能都是使用率非常高的,摄影师可以快速调整。
2配备了新一代VC防抖系统
3配备了更快速的对焦马达
可以看到新的SP设计更注重镜头整体的质量,镜头前后部都用防尘密封圈,对焦环的阻尼适中。另外镜头上所有的按钮回馈力度也很好,没有出现松松垮垮的地方。
我们这次拿到的测试样头为尼康卡口版,体积为88mmx191.3mm,重量为1485克。而佳能口版本的长度和重量都要更大一些。长度来说它并不算长,笔者特意找来了尼康最新的“电磁炮”进行外观的对比,可以发现腾龙头的长度甚至更短一点。
此外CR还谈到了佳能DIGIC 7处理器,如果5D4未采用该芯片的话,那么更高一级的EOS-1D X Mark II更新安排很有可能会推迟到2016年冬季。
这支镜头采用了17组23片的光学结构,它内置了一片XLD(超级低色散)和多片LD(低色散)镜片,可以有效的降低色散的发生。与上一代SP70-200mmF/2.8DiVCUSD相比,基本的光学结构并没有改动,只是将其中的一片普通镜片改为LD。
当把附送的遮光罩装好后,整支镜头立刻变得非常威猛。随着镜头制造工艺的提高,让新款的“龙炮”看起来专业多了,带出去绝对倍儿有面子。
腾龙自从推出35mm和45mm两支定焦镜头后,就开启了全新的SP系列外形设计。随后发布的85mm和150-600mmG2都采用了这样的设计,当然70-200mmG2也不会例外。黑色磨砂外壳+辉耀金圈以及金属SP标牌是今后腾龙镜头的主打风格。因此70-200mmG2从外包装到镜头几乎和之前发布的产品没有差别。
对于镜头来说,抗眩光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性能。抗眩光性能直接与镜头的镀膜和光学设计有关,如果眩光非常严重的话,那只能说明镀膜是不成功的。那么作为腾龙来说,eBAND超宽频谱多角度抗反射镀膜自然是最主打的技术了。在之前我们测试的多支新品中都有很好的表现。另外为了对抗更严苛的拍摄环境,腾龙还增加了新的BBAR宽频抗反射镀膜。
那么下面我们通过实拍来看看这支镜头抗眩光究竟能达到怎样的程度:(图左为尼康AF-S70-200mmf/2.8EFLEDVR,图右为腾龙SP70-200mmF/2.8DiVCUSDG2)
镜头基本成像性能测试
眩光测试
外观设计
畸变其实就是镜头失真,当拍摄一些线条物体时最为明显,如果变形大的镜头会把直线拍的变形。畸变分为桶形和枕形两种,作为长焦来说,畸变的几率非常轻微。下面来实际看看两支镜头的畸变对比:(图左为尼康AF-S70-200mmf/2.8EFLEDVR,图右为腾龙SP70-200mmF/2.8DiVCUSDG2)
通过纳米构造的防反射膜,利用折射率本身较低的空气,来形成薄膜并实现超低折射率。由于空气的折射率较低,成功地大幅抑制了反射光的形成。同时,与以往利用光的干涉原理,让薄膜表面的反射光,与薄膜内表面反射后产生相位差的光线重合,来降低反射提高透过率的方式相结合,进一步抑制镜片表面的反射。
eBAND镀膜是腾龙公司开发的一种可使镜片抗反射性能飞跃式提高的新型镀膜技术,它将比可见光波长更小的纳米级(1nm=1/1,000,000mm)构造层,覆盖在高精度复合镀膜表面。
70-200mmG2依然采用了可拆卸脚架环的设计,这样用户可以根据拍摄环境来决定是否使用它,拆掉脚架环重量会更轻一些。另外一个值得称赞的地方就是它的脚架环底座就是一个快装板,可以兼容阿卡以及大多数云台。之前的150-600G2就已经采用了这样的设计,对于很多容易忘记携带快装板的人来说绝对是一大福音。
笔者发现这支镜头脚架环设计的有点小,底座和镜筒的距离较近,手持上可能不太舒服。但这个设计其实是有意为之的,目前就是为了降低镜头的重心提高整体的稳定性,对于长焦而言,稳定才是关键。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70mm的中心锐度对比,两支镜头在光圈F2.8下锐度具备了很好的可用性,仔细观察尼康的镜头略好一点。但光圈缩小到F4.0后腾龙锐度提升更大一些,而尼康的变化并不大,从F4.0-F8.0之间腾龙的表现更加稳定。从光圈F11开始,两支镜头的
70-200mmG2包含了镜头主体,说明书,保卡,镜头袋,遮光罩,脚架环底座螺丝等配件:
中心部分:(图左为尼康AF-S70-200mmf/2.8EFL
看这支镜头的MTF曲线让人眼前一亮,70mm和200mm端的中心锐度非常不错,基本都在0.9以上。特别是200mm,其边缘成像也是令人惊讶的,按官方给出的曲线来看,它算的上是目前最强的70-200头。
紫边测试
1最近对焦距离为0.95米
锐度测试是镜头成像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衡量镜头分辨率的最重要的参考。像70-200mm这样的中长焦,更加看重中远距离的分辨率表现。
腾龙作为最老牌的日本光学企业,其产品一向以质优价廉而著称。特别在新的大光圈定焦系列发布后,腾龙将重点放在了专业SP新品的开发上。最新发布的SP70-200mmF/2.8DiVCUSDG2就是一支经典的中长焦,也是其SP新设计风格下更新的第一支“大三元”镜头。70-200mmF2.8这一规格腾龙历史上曾经推出过两支,一代SPAF70-200/2.8DiLDIFMacro诞生于2007年,配备有微距功能,最近对焦为0.95米。而第二代SPDi70-200/2.8VCUSD加入了VC防抖并改进对焦马达,但取消了微距功能。而第三代70-200mmG2听取了用户意见,融合了上两代产品的功能:
外包装依旧的设计,上面标有详细型号:
畸变测试
1锐度测试
官方微博:@全影网 https://weibo.com/7192com
官方微信:想在手机上获取最新鲜资讯吗?添加全影网官方微信:www7192com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果本站有涉及侵犯您的版权、著作权、肖像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0536-8337192),我们会立即审核并处理。
近日,2024至2025赛季国际雪联单板及自由式滑雪大跳台世界杯、
在影视制作、表演现场、综艺录制等高度协作的专业领域,无线通信
近日,亿欧智库发布“2024新国货CoolTop100品牌榜”报告及榜单,
扫描访问手机版